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共評選重獎了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這些獲獎科技專家的名字很快在朋友圈刷屏,還有不少人轉發評論:獲獎人員身上無不閃耀著可貴的工匠精神。
從這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新聞報道中,筆者充分感受到了這些獲獎科技專家與企業中的科技創新人員具有的三個共性: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正是因為有了這三個職業崇尚,才讓他們默默耕耘在科技一線,在創新的道路上勇于攀登。
精于工。無論是我國古代木工工具發明人魯班、造紙術創始人蔡倫,抑或是當代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鉆頭大王倪志福,還是我們身邊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宋幸福、全國技術能手劉漢國……他們從參加工作那一天起,就在技術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以公司技術創新人員宋幸福為例,翻開宋幸福的履歷表,會發現他工作三十多年來留下了一個個閃光的足跡:全國技術能手、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湖北工匠……宋幸福帶領20名生產技術骨干成立的“宋幸福創新工作室”被評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站等。工匠精神就像宋幸福那樣,從基礎做起,業精于勤,才有了過硬的本領為企業發展作貢獻。
匠于心。匠心意味著需要發自內心的熱愛這個職業,用心的想要做好事情。工匠精神的魂在于有一顆精益求精的匠心,對于劉漢國而言,匠心卻不僅僅存于他手中的焊槍中,匠心早已融入他的血脈之中。1980年參加工作,從一名普通的焊工,成長為技術能手,獲得國務院津貼。工作上,他不滿足現狀,不斷創新焊接技術,不僅提高了公司產品質量,職工勞動強度減少,更為企業增加了經濟效益。他憑著對焊接工作的無限熱情,兢兢業業、認真鉆研,掌握了各種焊接工藝及焊接技能,練就了一手過硬的本領,在平凡崗位上生動詮釋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品于行。2016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熱度不減的工匠精神,再度成為焦點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筆者以為,要成為工匠,先要學如何做人。就個人而言,人品正,謀業為事的價值觀、人生觀才有養成的基礎,人生職業化發展才會有用之不竭的動力,職業人生才會發光出彩。就社會而言,職德與職業相輔相成,職業人的職業道德、情操、素養等始終影響著他們的從業態度、價值取向和職業行為,只有良好的職德,才會大有作為。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工匠精神作為新時代下彰顯職業技能的重要元素,我們不僅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精神,也要恪盡職業操守,培育眾多“有色工匠”,使嚴謹專注、精益求精融入生產的每一個環節,生產出更優更精的產品為建國70周年獻禮。
(占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