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銅綠山礦礦區,藍天與三座井塔樓相互輝映,讓沉寂的老礦山煥發生機。選礦車間遠程控制主廠房里,浮選工在觸控屏上“一鍵”更改藥劑用量,浮選液面隨著浮選液位儀的自動操控而浮動;井下千米巖層深處,無軌化臺車揮動著“巨臂”在堅硬的巖面上奮力鑿巖,現代化礦山生產氣息撲面而來......一場以高質量黨建助力智能化礦山建設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自2020年以來,銅綠山礦歷經銅價市場波動、防治水注漿生產不持續、外來水質應急搶險、抗擊疫情保產以及中央環保督察問題項銷號等重大考驗,全力構建有思想、有溫度、有力量、有色彩的特色黨建工作新格局,行穩致遠向“創新、綠色、高效、智慧、幸福”五型新礦山邁進,在逆境中困苦磨煉、浴火重生,挺直了礦山人脊梁,盤活了生產經營“一盤棋”,共同譜寫了一曲重振百年老礦山輝煌的贊歌。截至2024年11月份,完成礦山銅5016噸、礦山金285.2公斤、礦山銀1776公斤、鐵精礦16.65萬噸,選礦處理量89.4萬噸,實現盈利利潤8879萬元,各項生產指標呈現出強勁的“V”型曲線。
解放思想,讓紅色基因成為開啟破冰前行的“強磁場”
礦石開采的歷程,注定充滿著艱辛與坎坷。銅綠山礦曾經作為公司盈利龍頭“老大哥”,經過長達近60年的挖掘開采,礦產資源逐年遞減。如何破解難題,提振職工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如何以黨建引領推進“六個增效”目標,摘掉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的帽子?
思想有多遠,行動就有多遠。2023年春天,站在重振旗鼓再出發的新起點,礦新一屆黨委領導班子,在踏遍地面井下進行深入調研后,強調無論從探問題之因,還是求發展之道上,都要從思想、觀念層面破題,讓“思想觀念之問”的頭腦風暴,激蕩礦山變革的“春水”。
于是,圍繞“怎樣看待銅綠山礦”“面對銅綠山礦目前困境我們的自身原因在哪里”“如何做好本崗位工作”等主題的黨日活動全面鋪開,礦各級黨組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有色集團三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集團公司提質增效“七抓工程”,對照公司黨委巡察組提出的“7個大項44個小項”問題找差距,分別建立問題、責任、整改清單,全部整改銷號。
黨的建設是“根”,根深才能葉茂。礦各黨支部將嚴肅黨內組織生活作為自我提升的“充電寶”,以“一線工作法”“三型”黨支部建設為載體,堅持“第一議題”制度,壓實“三會一課”、換屆選舉、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等,分批組織黨員干部前往大冶銅礦、程潮鐵礦、廬江礦業等優秀企業交流學習,形成有針對性的短期對標項目16項、中長期優化對標項目11項。
把“強黨性”作為黨員履職沖鋒的“智慧鎖”。圍繞礦山生產經營中心重難點工作,開展黨員“1帶2”“黨員身邊無事故”活動,成立了19個以黨員為主體的攻關項目組,以提高選銅回收率、礦石提升、控制大塊入斗、黨員安全標準化采場、優化高效采場、提高膏體充填循環進度、供礦擂臺賽等課題進行重點攻關,紅色引擎激發創效活力。
如今,在礦山的每一個角落,到處展現出黨員沖在前、職工勇爭先的畫面,為全面奪取“保安全、保產量、保成本、保效益”目標任務匯聚強大合力。
裝備升級,讓黨建賦能成為催生智能礦山的“加速器”
產業因“新”而活,礦山向“新”而進。
工藝技術裝備落后引發的連鎖問題,一度使銅綠山礦的發展在低谷中徘徊不前。
何以解憂,唯有創新。這些年,銅綠山礦黨委以“不等不靠不要”的責任感,瞄準“五型新礦山”奮斗目標,引入機械化設備代替傳統開采方式,通過信息系統建設實現效率提升。
2022年4月8日,“臨工礦山·中色大冶礦山服務站揭牌儀式暨階段培訓成果匯報會”在銅綠山礦舉行,這標志著銅綠山礦向數字化礦山邁出了關鍵一步。
井下的巷道錯綜復雜,每個分層采場宛如“鳥巢”,無軌化設備應用則匯成一道道堅固的屏障。在2021年的基礎上,礦投入資金3500余萬元,引進35臺新型無軌設備,打破礦山“手包鉆”傳統作業方式,加快了“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推進步伐。井下由7個作業中段35個作業點減少到3個中段23個作業點,工效不斷提高;天井切割井鉆機臺逐步取代人工撬毛和人工送井,掘進作業工效由原來的2.0m/班提高到3.79m/班。掘進、撬毛、支護、鏟裝作業工序均實現機械化開采,讓礦山職工看到了智慧化礦山建設的美好前景。
今天,走進-305底柱高效示范采場工作面,UD291掘進臺車、撬毛臺車、遙控柴油鏟車“無縫”配合,錨桿臺車“一炮一支”為頂板安全筑起“防護墻”,每日至少可以完成4個作業面的生產任務,日產可達到500噸以上……
這是礦機械化轉型從“跟跑”到“領跑”的過程,也是黨建賦能高質量發展,以技術立企、創新強企,由“汗水型”向“智慧型”蛻變的奮起之路。
科技創新,讓紅色引擎成為探求提質增效的“發動機”
“一號工業注塞泵各項準備工作完成,可以下料……”“二號工業注塞泵各項準備工作完成,可以下料……”2024年12月20日,隨著充填下料指令的下達,凝聚礦山技術人員智慧結晶的全尾膏體充填站雙系統同時啟動運行。
2023年9月,銅綠山礦與北科大聯合開展科技創新,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及數據參數的調整,系統運行平穩,實現全尾膏體充填覆蓋率需達到60%以上的目標。雙系統運行以來,采場充填點從2個/天提升到4-5個/天,作業效率提升40%以上,濃度提高到68%以上,每年減少礦石損失1.69萬噸、廢石處理量2.34萬噸,為安全環保提供本質化支撐。
“把方向”是國有企業黨委的首要政治責任,唯有找準“方向標”,才能帶領企業“走好路”,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
走進礦調度指揮中心,LED大屏上顯示著地面、井下生產動態畫面。科技的賦能,將調度中心升級為采選運營一體化的智能管控中心。
2021年至2022年,3DMine三維建模及應用、三維激光掃描儀應用,讓礦山地測采實現三維數字化和多專業協同作業;開展選礦脫水及總尾濃密系統工藝優化、磨礦系統與浮選系統智能化系統建設,實現銅精礦綜合水分11.78%,鐵精礦綜合水分8.83%,球磨綜合臺時量183.08t/h。2023年至2024年,礦制定《智能礦山建設和科技興安環三年行動總體目標》,按照“一系統+一網絡+一平臺+N智能應用”的總體架構進行頂層設計,推進15個科技興安環項目。與通信公司合作,在礦區搭建5G+工業互聯網,總投資為7005萬元,2023年投入309.5257萬元,2024年投入2680.97萬元,預計2026年底前完成構建智能化安全管理體系。
目前,南沿帷幕加固工程按期完工,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順利對接省廳聯網,井下排水系統自動化改造已實現地面遠程控制,主井-452m裝載站遠程控制系統進行改造,實現無人值守,24小時提升運行,礦石提升量達到2900t/d,廢石提升量達到400t/d。
各級黨組織發動黨員職工開展QC項目攻關,點亮科技創新“智慧燈”,取得了眾多領先同行業優秀成果。2021年以來,《深部開采通風與防塵綜合技術研究》獲有色科技技術進步一等獎,《尾礦溢流水改善》《優化浮選流程? 提高選銅回收率》獲中國有色集團“提質增效”合理化建議一等獎,《一種盲天井一次成井的掏槽炮孔布置結構與成井方法》等取得多項發明專利。
精細管理,讓黨建領航成為聚焦深化改革的“密碼鎖”
如今,礦山智能化建設快速“揚帆起航”,工作環境越變越好,管理這篇“大文章”該如何進一步做活?
篤行致遠,惟實勵新。銅綠山礦積極探索“黨建+”模式,建立“AB角”工作機制,將精益化管理深入融入黨建工作,變“各自為戰”為“同駐共建”,實現黨建與服務管理同頻共振。
2024年7月,礦實施‘三定’方案,在基層生產單位推進運修合一新模式,實行崗能系數疊加政策,大力推行大工種、大崗位建設,打破崗位界限,盤活人力資源,跑出崗位融合“加速度”。由年初的1139人優化到目前的894人。
“歷經三個月,我們通過‘四個一批’將內部崗位進行優化、分解和整合,合理利用并崗、轉崗、調劑等方式優化人員結構與配置,實現‘控員增效’的基本目標”。礦人力資源科長王少華說。
當公司“三個不低于”薪酬激勵席卷鋪開,怎樣打破“大鍋飯”、提升機械化應用轉型升級功效,使一線職工群眾的“荷包”鼓起來?這是擺在礦山績效管理面前的一道大課題。
采礦,是礦山整個生產流程的第一道程序。這第一只“螃蟹”理應由井下作業崗位來吃。于是,一場創“薪”改革迅速席卷井下一線。
為聚焦市場用工制度改革活力,礦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易陳鋼帶領機關黨支部黨員開展“三聯三服務”,多次對一線艱苦崗位、無軌化設備操作收入進行市場調研,反復測算與研究計件工資與考核正負激勵辦法,《坑采車間市場化計件工資分配方案》新鮮“出爐”,“量×質”的結算模式激活了職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從2018年起,在礦人力薪酬政策扶持下,坑采車間按照“大區域、大工種”工作模式,核定各工序單價,實行計件考核模式。五年來,一線職工人均收入共增長約2萬元,收獲了真金白銀的薪酬改革成果。
查看2024年10月份機臺的工作情況,“一天3掘甚至4掘”的情況不勝枚舉。在拿到收入時,班組里的職工喜氣盈盈。“這月績效系數又漲了。”“我的收入破2萬了!”“比去年的收入有所增長,希望明年會更好!”
優人員、控成本、整資源、搶產量,一次次安全整改、一回回生產攻堅、一場場整合重組、一輪輪6S驗收整改……礦山調優布局,舊貌換新顏。
“這是一份浸滿汗水、來之不易的奮斗答卷。大考將繼續,動力與壓力并存,信心與決心同在。我們將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謀關鍵節點、穩生產經營大盤,以‘大干特干’的勁頭,期待2025年交上更加精彩的答卷。”銅綠山礦黨委書記、礦長石教華表示。